1月12日,国师纪念馆开年思政第一课“开课”。来自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的师生,在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东图书馆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山西红色经典版画印刷实践”。
“红色版画”可追溯至1931年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众多艺术家来到延安,形成延安木刻群体。1938年至1945年期间,延安抗战文艺工作团在晋察冀、晋绥等地工作,抗战木刻成为重要的宣传作品。
山大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桐源从版画制作理论讲起,带领同学们了解版画发展的历史沿革,从刻刀的使用、如何绘就边缘、印刻深浅的力度把握等方面,进行示范演示,指导学生们临摹经典作品。
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杨芸,讲述了在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木刻版画代表艺术家彦涵一家的故事,介绍了一幅幅抗战木刻版画作品。
版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山西的红色基因,共同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红色精神,把握好非遗传播与红色精神传承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的精髓。非遗与红色基因的有机结合,不仅保护与弘扬了非遗中的红色基因,继承并发扬红色精神,更促进了非遗中红色资源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激发新一代对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