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老年杂志、建民俗馆、捐书画作品、领村民致富、积极参加志愿活动……老干部退休不褪色,离位不离岗,充分发挥资历深、阅历广、威望高、经验丰富的优势,不忘初心,老有所为,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受到群众广泛赞誉。日前,记者对8位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进行采访,感受他们的初心和热诚,展现新时代退休干部的“银发力量”。
犹见老树着新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干部抛弃传统的养老方式,把晚年生活规划得多姿多彩。他们虽退休在家,仍积极发挥余热,利用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努力为社会发展注入“夕阳”力量。娄烦县杜交曲镇下石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曹贵生便是这样一位老人。这位老书记今年已78岁,他退休不褪色,扎根乡村,成为娄烦县乡村脱贫攻坚和振兴乡村的领头雁。
在他和党支部成员的带领下,在包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贫困户们的同心努力下,2019年,下石家庄村退出了贫困村序列。之后,他带领党员再接再厉,与上级部门积极沟通,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下石家庄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辛苦付出换来的是沉甸甸的硕果,下石家庄村先后获得“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省级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莫道人老空蹉跎,犹见老树着新花”。在古交,86岁的退休干部康巨才可谓家喻户晓。他自掏腰包,在自家院里创办民俗文化馆,成为古交市展示民俗物件、宣传优良家风、弘扬传统文化、教育青少年的基地。1998年,康巨才从古交市供销社退休后,发挥余热、回报社会,组织成立了“古交老年书画研究会”,弘扬书画艺术,激发全市社会各界学习书画艺术的兴趣。2018年,他卸任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后,已年过八旬,但他并没有安享晚年生活,仍想着尽自己的力量,服务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为了将逝去的农耕文化记录下来,让后辈了解历史、回顾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年7月开始,他带着儿孙们在自家小院筹建民俗文化馆。为让更多人了解老物件背后的故事,他让儿孙创办“康氏民俗文化馆”微信公众号,通过“云平台”传播传统文化,累计阅读量超过一万人次。
扎根基层献余热
在基层党组织,在社区,在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老干部的身影。他们凝聚“银发”力量,为基层社会治理建言献策,添彩助力,成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今年70岁的李素清,退休后主动担任晋源区关工委主任。几十年的工作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她以教育关键期为抓手,通过宣讲、阅读、征文比赛等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她还在全区范围内动员身体好、能力强、热心公益的老干部、老教师加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打造一支素质高、有威望、有特色的关爱未成年人“五老”队伍。2021年,晋源区关工委被评为全国关工委工作先进集体,李素清获评“山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突出贡献者”。
69岁的张宝凤在2015年退休后,担任起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工作。她积极帮扶困难党员,尽力做好帮扶工作。为了解帮扶对象的情况,她曾多次带领支部成员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绕行大半个市区上门看望,了解具体情况,尽力解决困难党员遇到的难题,受到党员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郑安寿退休前是阳曲县泥屯联校教师。36年的教师生涯中,他爱岗敬业、默默奉献,培养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2014年退休后,他退而不休,积极参加县委、县政府举办的各项活动,参加社区“心连心”红歌团,经常跟队到革命老区、偏远山区进行慰问演出。71岁的张连智兴趣广泛,爱好公益,充分发挥老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先后50多次深入学校、社区、医院、协会,宣讲优秀传统文化,唱响新时代的山西故事。
文以载道显初心
说起《清徐老年》杂志就不得不提他的创办者——83岁的樊济龙。2000年,樊济龙退休后一直担任清徐县老龄委主任。他带领老龄委工作人员,创办《清徐老年》杂志,并创立了清徐县老年读书会,面向老同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反映广大老年同志的愿望心声,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有效填补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空白,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有力推动了新时代全县老龄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比樊济龙年长4岁的袁旭临,是著名书法家,擅楷行草隶诸体,历任山西省书协副主席、山西省美术研究会理事、太原市书协主席、太原画院副院长。退休后,袁旭临整日沉浸在诗文、书画、篆刻的创作中,20多年孜孜不倦,从不懈怠地创作难以计数的作品。他热心公益事业,多次捐赠书画作品给太原市美术馆和太原市图书馆,还向山西博物院捐赠近百件书画作品。
老干部退而不休、奋斗不止,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充分发挥“银龄优势”,用“夕阳”力量服务社会,回馈社区,让“退而不休献余热”成为一种风尚,为太原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